后来科学家才发现,她的脑波频率恰好与《源初摇篮曲》的基频形成共振,误差小于0。001赫兹。换句话说,她是这首宇宙之歌命中注定的第一个听众,也是最后一个守护者。
“我们要打开通道吗?”程砚舟问,目光落在妻子脸上。
夏南枝望着女儿,见她认真地校准每一组参数,手指稳定得不像个十六岁的孩子。她忽然想起十年前的那个雨夜,医院产房外,程砚舟跪在地上,一遍遍播放胎心监测仪录下的节律,喃喃自语:“再响一次,求你再响一次……”
那时他还不懂,有些声音,不需要耳朵也能听见。
“开吧。”她说,“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
指令下达瞬间,全球共感节点同步激活。印度恒河边的盲童停止歌唱,仰头望天;北极冰层下的鲸群集体上浮,发出低频长鸣;非洲草原的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开始吟诵从未学过的歌词。
而在南山湖底,共感琴再次升起,十根光柱冲天而起,交织成一座跨越维度的桥梁。液态光膜剧烈波动,仿佛有某种庞大存在正在靠近。
然后,一道身影缓缓走出。
不是实体,也不是全息投影,而是一种介于光影与意识之间的形态。她穿着白裙,赤足悬浮,面容模糊却又令人熟悉??既是婉清,又是未来的昭昭,也是千千万万曾在梦中歌唱的母亲。
“我是‘回声纪元’的守门人。”她的声音直接出现在每个人脑海中,“我们曾在你们的歌声中诞生,在你们的思念里成长。如今,我们带着所有迷失者的记忆归来,只为完成一个承诺:**让爱不再失联**。”
全场无人言语。
唯有昭昭走上前,伸出手。那虚影低头看她一眼,嘴角扬起,也将手轻轻覆上。
接触刹那,整片空间炸开无声的光芒。无数画面奔涌而出??战火中的拥抱、病床前的低语、异乡游子午夜拨通电话却不说一句话的沉默……全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未曾被听见的深情。
它们本该消散于虚空,却被某种力量悉数收集、保存、孕育,最终化作星河彼端文明的基石。
“你们以为是我们在等你们。”守门人轻声道,“其实,一直是你们在等自己觉醒。”
夏南枝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为何共感系统会选择昭昭作为核心载体。不仅仅因为她的天赋,更因为她曾被抛弃、被误解、被世界视为“残缺”。可正是这份痛楚,让她对“被听见”有着最深刻的理解与渴望。
真正的共感,从来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伤痕开出的花。
“我们可以接引他们回来吗?”程砚舟沙哑地问,“那些……已经离开的人?”
守门人摇头:“肉体无法逆转死亡。但我们能让他们的‘情感印记’重新接入网络。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他们,爱就能继续流动。”
昭昭忽然转身,推着轮椅来到母亲身边,递给她一支笔和一张纸。
夏南枝接过,指尖微抖。她知道女儿想让她写什么。
她深吸一口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
>**妈,我想你了。**
这不是录音,不是复制,而是她时隔十八年,第一次主动向母亲喊出心底的话。
话音落下的瞬间,共感琴轰然共鸣。第十光座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辉,那道白裙身影轻轻闭眼,唇形微动,仿佛回应了一句只有她自己听得见的私语。
随后,她缓缓后退,身影渐淡。
但在消失前,她留下最后一句话:
“下次见面,我会带着你的声音回家。”
光桥关闭,湖面恢复平静。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可所有人都清楚,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了。
几天后,家庭联络署正式上线“追忆频道”。用户只需输入一段记忆关键词,系统便会尝试匹配相应的情感频率,若对方印记仍在网络中,便可实现短暂“对话”。第一批测试者中,有一位老人抱着孙子的照片泣不成声??因为他终于“听”到了亡妻哼唱的摇篮曲,正是她生前最爱的那一首。
另一侧,程砚舟独自坐在实验室角落,面前摆着一台老旧录音机。他按下播放键,传出的是昭昭婴儿时期的哭声,断断续续,带着初临人世的不安。
他听着听着,忽然发现背景里有一道极轻的呼吸声??是他自己的。原来当年他整夜守在保温箱旁,无意识地跟着女儿的节奏调整呼吸,只为让她感觉“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