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李艾在登州府混的风生水起,单说京都这面,现在京都这面都知道李艾在登州府干的很好,钱大把大把的往户部上交,从上到下没有不夸李艾做官做得好的,就连唐大人都说李艾在登州府做的很好,说是现在的登州府比京都和金陵都要繁华。大家只知道登州府遍地是黄金,而且到现在登州府再也没有闹过倭寇,听说倭寇有几次冲击登州府,刚登岛就被军队打服了,现在大家都是变着花样想要去登州府任职,据说一个登州府的小缺就需要3000两银子。搞得京都和金陵一众大佬心里痒痒,可是现在正是狼烟四起的时候,皇帝现在一是指望山东上缴税银补给给朝廷,二是李艾现在镇守登州,让那个地方四海升平,要不然皇帝早就派人去看了,李艾在哪里搞来这么多钱。皇帝对此事不闻不问,但这并不意味着朝中的大臣们也会选择视而不见。实际上,是否去调查此事似乎已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如今众人皆知登州府正在大肆收集丝绸、茶叶、布匹以及瓷器等物品。要知道,登州府不过弹丸之地,其人口数量有限,如此众多的物资绝非当地民众所能消费殆尽。答案已然呼之欲出。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整个朝堂之上,无论官职大小,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这场交易之中。不可否认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确从中获得了一些实惠,可真正的大头利润最终还是落入了那些上上下下各级官员的口袋里。毕竟,在这场盛宴中人人皆有肉可食,谁又愿意一边品尝着锅中美味的肉食,一边做出砸锅这种蠢事呢?再者说,登州府一直以来都按照规定正常缴纳税款,于朝廷而言增加了财政收入;对百姓来讲生活有所改善;而对于登州府自身更是获利颇丰。正因如此,这件事情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无人检举揭发,更无人深入调查,所有人都默默地享受着开放海禁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几乎就是很多地方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就跑到登州府来寻一份差事谋生,而登州府这地方又不收人头税,实在没什么谋生的地方就去参加徭役去当兵,反正只要是来了就饿不死,这样其他的地方人口严重不足。要知道,一个地方政府若是财政状况良好,资金充裕,那么前来此地开展商业活动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随着生意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雇佣的人员数量也会与日俱增。而这些人的日常起居,从饮食到住宿等方方面面,无一不涉及消费行为,如此一来,各种税款自然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政府的腰包之中。当税收日益丰厚时,政府便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设施的建设当中去。诸如道路的修缮拓宽、桥梁的搭建、学校医院的兴建等等。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又会进一步提升当地的吸引力,使得外部的商人们纷至沓来,纷纷在此地投资兴业。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如今的登州府便是处于这样一种令人欣喜的状态之下。在这里,士兵们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官员们应得的薪资报酬,甚至包括用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养廉银,全部都由登州府自身的财政收入予以保障,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作为登州府的主政者,李艾更是将其赚取的钱财大多用在了建设黑山岛、济州岛以及发展壮大海军力量之上。对于那些官员们私自将收购而来的丝绸、布匹加价转售给长风钱庄的行为,只要不过分,他往往也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过分苛责。毕竟在他看来,只要这种行为没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或是损害百姓利益,适度的宽容反而有助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为登州府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就在京都那边得知李艾这边钱财多得花不完时,皇宫中的那位九五之尊坐不住了。他寻思着得让李艾再出出血,于是便大笔一挥,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快马加鞭地送到了李艾手中。信中明确要求李艾将登州府的赋税增加整整三成!当李艾收到这封来自皇帝的信件时,他只是轻轻一笑,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或者不满。对于他来说,增加赋税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毕竟,这多出来的税款基本上都要由那些富得流油的丝绸商人和茶商来承担。李艾心里跟明镜似的,只要自己还稳稳地坐在登州府知府这个位置上,那么登州府赚钱的门道就绝不会断绝。即便有朝一日自己不再掌管此地,凭着以往与各卫所军官们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他们也定会给自己大开方便之门。退一万步讲,如果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从广州进货这条路子也是走得通的嘛!咱们国家的海岸线如此之长,难道还能找不到一点儿变通的法子?至于贾家这面,这两年确实有着不小的变化,首先皇帝在查抄完宁荣二府之后,想到宁荣二公对于朝廷的贡献,就把贾家子孙赦免了,同时归还了宁荣二府。然后就是王熙凤已经去世了,贾琏扶平儿上位,平儿本身能力和王熙凤相差无几,差的就是火候,但是与王熙凤不同的是平儿心地善良,对人也是得饶人处且饶人,荣国府叫他打理还算可以,就是荣国府没有了钱,现在只能依靠变卖祖产勉强度日。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反倒是贾政,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有着两个钟表提成,不愁吃喝,日子过得美滋滋,而贾宝玉则是一直生活在内宅里面,只不过地方变小了而已。贾环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钱,全被贾宝玉花光了,心里对于贾宝玉的恨更加强烈了。至于贾兰还是那样,考中了秀才就再无精进的可能了,好在不用徭役也算是不幸的中的万幸。而贾政现在唯一能和他说话的就是林如海,这不贾政听到了小道消息又开始和林如海八卦了,只听贾政说道:“艾哥,在登州府知府做的怎么样?”“听闻做得甚是不错呢!如今这登州府已然成为直隶府,直接受命于朝廷与陛下。据传艾哥到任后,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自那以后,那些可恶的倭寇便不敢再轻易向内陆进犯,只敢在海边偶尔骚扰一番罢了。”林如海侃侃而谈道。这时,贾政插话进来:“然而,我怎地却听说艾哥将当地的一众富户皆斩杀殆尽,为此引得朝中诸多人士纷纷弹劾于他?”林如海微微颔首,接着解释道:“此事其实也算是事出有因。要知道,那群富豪就连倭寇都不去抢掠他们,其中必定与倭寇有所关联。艾哥寻得了确凿证据,自然不会手软,当即将他们统统抓捕入狱并查抄其家产。况且艾哥本就是从大理寺走出来的,无论是大理寺还是刑部,多少都会给他几分薄面。再者说了,此次事件艾哥可谓是人证、物证以及证词一应俱全,旁人根本无从挑剔。”说到这里,林如海稍稍顿了一顿,但终究没有继续往下讲,因为他心里清楚,说到底,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钱财作祟。倘若资金充裕,或许李艾尚有放过他们一马的可能。贾政听罢,不禁感叹道:“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啊,艾哥行事之手段竟是如此狠辣决绝!”林如海目光平静地看着前方,缓缓开口道:“其实,我并未觉得李艾之前所做之事有何不妥之处。若不是他当机立断采取那些措施,恐怕如今连骨头渣滓都剩不下了,早被那凶残成性的倭寇吞噬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微微一顿,似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对了,我倒是还记得,当初艾哥临行之际,曾特意前往拜别岳母大人,并表示希望贾家有意参军报国之人能够随他一同奔赴前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贾家众多儿郎竟无一人愿意跟随其左右。”贾政闻言,眉头微皱,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悦之色,愤愤不平地说道:“哎呀!莫要再提及此事了,一提起来我便怒火中烧!当时确实没有一个贾家子弟响应艾哥的号召,可现如今呢?眼见着艾哥在军中屡立战功、声名远扬,又有许多贾家的儿郎心生向往,纷纷想要追随而去。只是事已至此,我们又如何还有颜面旧事重提啊!”林如海轻轻摇了摇头,宽慰道:“贾兄此言差矣,艾哥毕竟是您的女婿,即便此时提出请求,也不过是一封书信而已,想来并无大碍。”贾政听后,轻叹一声,无奈地回应道:“还是等到时候再看吧,以我对那群人的了解,他们若是真去了,指不定会给艾哥惹来多少不必要的麻烦呢!”说完,他又是一阵长吁短叹,满脸愁容。听到贾政的话,林如海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神情。他目光锐利地盯着贾政,想道:“贾政啊贾政,你一个人在这里标榜大公无私又能有何用处?你们贾家如今早已是腐朽不堪、千疮百孔!”林如海顿了顿,似乎不愿再在这个令人不快的话题上多作纠缠。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谈论起一些风花雪月之事,以及朝廷中的种种八卦趣闻。两人边聊边饮,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不知不觉间,时间悄然流逝,几壶酒已见了底。贾政终于起身告辞,摇晃着身子离开了林府。:()寒门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