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扶起杨芷,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彼此的心意已明。他轻声道:“今晚朕便留在你这里,可好?”
杨芷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是自己独宠的机会。她温柔地应了一声,随即引领曹髦步入内室。室内布置得温馨而雅致,烛光映照下,更显浪漫。
这一夜,杨芷对曹髦百般温柔,她不仅准备了曹髦喜爱的佳肴,还亲自为他弹奏了一曲悠扬的古筝。琴声中,两人的心紧紧相连,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
饭后,两人相依相偎于软榻之上,杨芷轻声道:“陛下,臣妾知道您即将领兵北伐,心中定有诸多忧虑。但臣妾相信,有陛下在,我大魏定能克敌制胜,凯旋而归。”
曹髦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握住杨芷的手,深情地望着她:“芷儿,有你在朕身边,朕便无所畏惧。此次北伐,朕定当全力以赴,为我大魏开疆拓土。”
杨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期待:“臣妾也愿为陛下分忧解难,只盼陛下能早日凯旋,臣妾便能为陛下诞下龙嗣,为皇室再添血脉。”
两人相视而笑,仿佛一切烦恼都已抛诸脑后。这一夜,他们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也为即将到来的北伐之旅增添了几分信心与勇气。
夜深了,皇宫内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与风声,似乎在诉说着这个夜晚的温馨与美好。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承明殿的琉璃瓦,斑驳地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给这座庄严的殿堂增添了几分温暖的气息。曹髦早已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龙袍,威严而庄重,准备迎接早朝的到来。
王经和范桀依照惯例,一前一后步入承明殿,他们步伐稳健,脸上带着一丝急切,似乎有重要的事务要向曹髦禀报。还未等曹髦开口询问,王经便迫不及待地跨前一步,声音中带着几分兴奋与自责交织的复杂情绪:“陛下,微臣昨晚回去后,反复思量,觉得有必要将匈奴的详细情况向您再做一番详尽的禀报,以助您更好地决策。”
曹髦闻言,目光微闪,显然对王经突如其来的主动感到意外,却也不失时机地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王经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昨夜内心的激荡一并吐出,他缓缓说道:“陛下,匈奴自建武年间,因自然灾害频发,族群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匈奴因不堪忍受困苦,选择了西迁,逐渐远离了中原的视线。而南匈奴,则是我朝此次北伐的主要对象,他们现居于长安以北,历经岁月变迁,已分裂成五部,虽然名义上都听从其首领刘渊的号令,但实际上各部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时有摩擦。”
说到此处,王经从袖中取出一幅精致的地图,缓缓展开在曹髦面前,手指沿着地图上的线条,逐一介绍起南匈奴五部的分布、兵力、以及他们与周边部族的关系:“陛下请看,这五部东部和西部两部实力最为雄厚,是此次北伐需重点关注的对手。而南部则与我大魏边境接壤,常有小规模冲突发生。北部和中部则相对较弱,但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各部的枢纽。”
范桀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眼中闪过精光,显然对王经如此详尽的情报感到满意。他补充道:“陛下,王大人所言极是。据微臣所知,刘渊虽表面上维持着各部的统一,但实际上对各部的控制力并不强。若我们能巧妙利用这一点,分化瓦解,逐个击破,北伐之路定能顺畅许多。”
曹髦听着两人的汇报,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心中对北伐的前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他赞许地点点头,说道:“二位爱卿,你们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这让朕对北伐的成功充满了信心。记住,情报是战争的眼睛,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朕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态势,为北伐大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王经和范桀闻言,皆是心中一振,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北伐胜利的曙光。
曹髦的目光在地图上流转片刻后,忽然眉头一挑,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王爱卿,朕听闻那刘渊姓刘,莫非他是汉人后裔?”这个问题直击要害,显示出曹髦对于北伐对手身份的敏锐洞察。
王经闻言,轻轻摇了摇头,神色变得凝重起来:“陛下所问甚切,但刘渊实则并非纯粹的汉人。他出身于匈奴贵族,之所以姓刘,乃是源于一段历史旧事。昔年,匈奴部分部落曾依附于汉朝,为表归顺之心,当时的汉朝皇帝特赐其部落首领以刘姓,以示恩宠与融合之意。历经数代,这一传统便在某些匈奴贵族中延续下来,刘渊便是其中之一。”
“原来如此,”曹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那如今这些匈奴人,与汉人之间的界限是否已然模糊?朕闻北方边境,常有汉匈通婚之事。”
王经微微颔首,继续解释道:“确实如此,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自汉末以来,天下大乱,边疆地区更是秩序难维,汉匈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许多匈奴人因战乱流离失所,与汉人杂居共处,相互通婚,文化上也多有交融。故而,如今所谓的匈奴人,血脉中往往混杂有汉人血统,反之亦然。这种交融,既使得他们难以被简单归类为纯粹的某一族群,也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了两者的特质。”
“至于刘渊领导的匈奴部落,”王经补充道,“虽然他们名义上仍保持着对汉朝的某种忠诚象征——即使用刘姓,但实际上,他们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认同,对于朝廷的号令,往往是阳奉阴违,甚至在时机成熟时会公然反叛。这也是为何,此次北伐,我们不仅要面对军事上的挑战,更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和内部矛盾。”
范桀在一旁补充道:“正是因此,陛下在制定战略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既要利用汉匈之间的文化纽带进行分化瓦解,又要警惕他们可能因共同的外患而暂时团结一致。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北伐行动既精准有效,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曹髦听着两位大臣的分析,心中对即将展开的北伐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仅是疆域的争夺,更是对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以及国家统一的一次深刻考验。
王经见曹髦对局势有了深刻的理解,心中颇为欣慰,他继续进言道:“陛下,太祖武皇帝昔日北征乌桓,威震四方,又曾派遣将领深入草原,打得匈奴人节节败退,那些匈奴人虽以骑射闻名,但在我大魏铁骑面前,战力并不足以构成真正的威胁。自我朝立国以来,征伐匈奴,未尝败绩,这便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他稍作停顿,目光中闪烁着坚毅之色:“微臣以为,此次北伐,应直接以刘渊部为首要目标。刘渊作为南匈奴的首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若能将其打服,其余诸部自然会望风而靡,归顺我大魏。如此,北伐之路将更为顺畅。”
曹髦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王经此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我朝军力的自信以及对匈奴内部情况的深入了解。他沉吟片刻,道:“王爱卿所言极是,朕亦有此意。不过,朕还有一层考量。匈奴人虽悍勇,但终究是我中原大地的子民。此次北伐,朕不仅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更要借此机会,让匈奴人融入我大魏,成为真正的魏国百姓。”
说到这里,曹髦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朕打算,在击败刘渊部后,让剩余的匈奴人集体南迁,与北方的汉人通婚混居。时间一长,血脉相融,文化交织,这匈奴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此,既能解决边疆隐患,又能促进民族融合,实乃一举两得之策,而且匈奴人身体健壮,到时候还可以充实兵源嘛。”
王经闻言,心中不由一震。他深知,曹髦此策若成,将是对民族融合的一次巨大推动,对于国家的长远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他连忙躬身行礼,道:“陛下高瞻远瞩,微臣佩服之至。此策若行,必能使我大魏更加繁荣昌盛,微臣愿全力协助陛下实施此策。”
范桀也在一旁附和道:“陛下此策,实乃英明之举。微臣亦愿为陛下分忧解难,共谋大魏之未来。
曹髦看着面前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有他们在,大魏的北伐之路必将更加顺畅,国家的未来也必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