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必如此麻烦。”杨骏恭敬地行礼道,“杨家在洛阳尚有宅院,虽然多年未曾居住,但经过简单修缮后,已可勉强居住。臣斗胆,恳请陛下允许杨家一行先回宅子等候旨意。”
曹髦闻言,微微一愣。他深知杨骏此言背后的深意,既是对自己信任的体现,也是对杨家地位的维护。于是,他轻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好,既然杨爱卿如此说,那朕就依你。”曹髦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不过,记得要让人好生修缮宅院,确保杨家一行的安全与舒适。”
杨骏连忙躬身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深知,这一举动不仅让杨家避免了在馆驿的诸多不便,更在无形中提升了杨家的地位与声望。
就在这时,曹髦的目光再次落在了杨芷的身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与不舍,仿佛在这一刻,他要将所有的深情都凝聚在这一瞥之中。
“芷儿,”曹髦轻声说道,“你先随家人回宅子等候几日。朕知道,这对你来说可能有些煎熬,但请相信朕,朕一定会尽快安排好一切,让你名正言顺地成为朕的皇贵妃。”
杨芷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抬头望向曹髦,眼中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她跪倒在地,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多谢陛下隆恩。臣妾定当安心等待,不负陛下厚望。”
曹髦轻轻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对王经和范桀说道:“王爱卿、范爱卿,你们二人随朕回宫。朕有要事与你们商议。”王经和范桀闻言,连忙躬身行礼,紧随其后。
随着车队缓缓驶入皇宫的大门,曹髦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然而,他的声音却仿佛依旧回荡在空中,充满了坚定与力量:“朕会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回宫后,曹髦在侍从的引领下步入金碧辉煌的大殿,王经与范桀紧随其后,步伐中带着几分庄重与急切。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三人脸上凝重的神色,仿佛预示着即将讨论的议题非同小可。
“陛下,微臣二人先向您汇报一下近期魏国的情况。”王经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曹髦轻轻点头,目光如炬,仿佛要看穿这乱世背后的真相。“讲吧,朕听着。”
王经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近来,我大魏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农业、手工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发展。各级官员也都能恪尽职守,没有出现大的贪腐案件。然而,边境地区却有些不太平。”
“哦?边境如何不太平?”曹髦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与警惕。
“北边的匈奴人和羯人,近来频繁袭扰我们的边境。”范桀接过话茬,声音中带着几分忧虑,“虽然他们的攻势都被我们的边防军成功击退,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对我们的边境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
曹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的光芒。他深知这些蛮族的野心与残暴,一旦让他们得寸进尺,后果将不堪设想。“胡人乱华的惨剧,朕可不想在朕的治下重演。”
王经与范桀闻言,都是心中一凛。他们知道,曹髦口中的“胡人乱华”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由多个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并引发的大规模战乱与民族融合。这个预言般的词汇,此刻在曹髦的口中说出,无疑加重了他们心中的紧迫感。
“陛下所言极是。”王经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这些蛮族的嚣张气焰。否则,一旦让他们形成气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朕正是此意。”曹髦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决心,“朕打算集中力量,对这些蛮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一来可以震慑他们的嚣张气焰,二来也可以为我们未来的边境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陛下英明!”范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敬佩的光芒。他深知,这样的决策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而曹髦显然已经具备了这两点。
“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曹髦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也要加强边防军的训练与装备,让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微臣明白。”王经与范桀齐声应道,心中已经暗暗开始筹划起具体的行动方案来。
在大殿的烛火映照下,曹髦的脸色显得更为坚毅。他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着每一个字的重量,然后才缓缓开口,将话题引向了弘农杨家。
“王爱卿,朕还有一事需与你商议。”曹髦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穿透了时间的迷雾,直视着未来的某种可能,“弘农杨氏,乃我大魏之望族,其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深远。虽其女曾嫁予那已被诛杀的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但若能使之转而拥护朕,对朕的皇权稳固,无疑大有裨益。”
王经闻言,神色微动,他深知曹髦此言非同小可,关乎到大魏的未来格局。他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正在认真倾听。
“朕之所以接纳杨芷为皇贵妃,不仅是因为她个人的才情与美貌,更是看中了弘农杨氏背后的力量。”曹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重,“而杨骏,此人颇有才干,朕有意让他出任户部尚书,以他的能力,定能助朕打理好国家财政,为朕的宏图大业提供坚实的后盾。”
王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户部尚书一职的重要性,也明白曹髦对杨骏的信任与期待。他微微躬身,以示对曹髦决策的尊重与支持。
“至于杨炳,”曹髦继续说道,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对人才的渴望与期待,“此人武略不俗,若能让其率军出征,对抗北边的匈奴人和羯人,或许能立下赫赫战功,为我大魏边境安宁立下汗马功劳。”
王经闻言,心中不禁暗暗赞叹曹髦的用人之明。他深知,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让皇权更加稳固,才能让大魏的江山社稷得以延续。
“陛下所言极是。”王经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与敬佩,“臣以为,陛下确实应该团结绝大多数大族门阀,让他们成为陛下稳固皇权的基石。而弘农杨氏,无疑是一个值得争取的重要力量。”
曹髦轻轻点了点头,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深知,自己的决策已经得到了王经等重臣的支持与认可,这让他对未来的大魏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朕相信,在诸位的辅佐之下,我大魏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时代。”曹髦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与决心,仿佛在这一刻,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辉煌与荣耀。
王经与范桀闻言,都是心中一振。他们知道,这一刻的曹髦,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权臣操控的傀儡皇帝,而是一个有着自己雄心壮志与治国理念的明君。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辅佐曹髦,共同开创大魏的新篇章。
在大殿的一隅,范桀静静地聆听着曹髦与王经的对话,心中暗自思量。待二人讨论告一段落,他轻咳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陛下,微臣有几点浅见,还望陛下不吝赐教。”范桀的声音平和而沉稳,透着一股子老练与智慧。
曹髦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几分鼓励:“范爱卿但说无妨。”
范桀微微点头,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关于纳杨芷为皇贵妃一事,微臣以为,这不仅是陛下个人的情感选择,更是对弘农杨氏的一种政治考量。不过,纳妃之事倒可稍缓,关键在于如何将杨芷安全、体面地接入宫中,以示陛下对杨家的重视与诚意。至于杨家兄弟,微臣斗胆建议,不妨先让他们担任一些闲职,如顾问、参议之类,既能让他们有机会上朝参与议事,了解朝中局势,又能避免一开始就引起过多非议,待他们逐渐适应官场,再委以重任,这样更为稳妥。”
曹髦闻言,眉头微展,显然对范桀的建议颇感兴趣:“范爱卿言之有理,此举既体现了朕对杨家的信任与尊重,又给了他们一个逐步融入朝廷的机会,避免了操之过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范桀见曹髦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心中暗自高兴,接着又将话题转向了当前的局势:“再者,陛下提及北疆之患,微臣认为,此正是天赐良机。据微臣所知,蜀国那边,姜维已失势,其北伐之志恐难再续;而吴国,则正处于内乱之中,自顾不暇。我魏国正值内外相对安定之时,若能借此机会,集中力量清除北疆之患,不仅可保边境安宁,更可趁机扩大疆土,增强国力,为未来一统天下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