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我都三次重生了 > 第六章 宫中定计(第1页)

第六章 宫中定计(第1页)

良久,范桀的情绪才渐渐平复,他擦干泪水,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王兄,你回去告诉陛下,范桀虽不才,但有气在,必当誓死辅佐陛下,除贼护国,以报先帝之恩,慰陛下之心!”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迸发而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王经见状,心中也是激动不已,他深知范桀的忠诚和能力,有他相助,陛下的大计定能更进一步。“范兄放心,我一定将你的话一字不漏地传达给陛下。你我二人,还有朝中诸多忠贞之士,定能还我大魏朗朗乾坤!”

范桀紧握那封血迹斑斑的信件,心中五味杂陈,他也深知这封信的分量,更明白其中蕴含的风险,于是决定立刻销毁,以免落入敌手。

他转身对车外轻声吩咐道:“取烛火来,再备些清水。”不久,一名家仆匆匆捧来一只精致的烛台,上面燃着几支明亮的蜡烛,同时带来了一盆清澈的凉水。范桀接过烛台,缓缓走到书房一隅,目光再次深情地扫过那封浸透着曹髦心血与决心的信,仿佛在与这位年轻帝王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点燃烛火,小心翼翼地靠近信纸的边缘。火焰跳跃着,舔舐着那布帛,瞬间将那片血迹化为灰烬,一股淡淡的焦味弥漫在书房之中。范桀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但他强忍住泪水,用颤抖的手将剩余烧尽了的灰轻轻拨入清水之中,看着它们在水中缓缓散开,最终消失无踪。完成这一切后,范桀转身第一次出了那马车,面向王经,眼中已是一片坚定与决绝。他沉声说道:“王兄,请务必转告陛下,范桀虽愚钝,但誓以此身,护卫我大魏社稷。三月初三的史学之论,我必亲自前往,与陛下共商大计,誓要铲除奸佞,恢复我大魏荣光。”

王经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份力量将会成为他们共同对抗司马氏的重要支柱。他重重地点了点头,道:“范兄放心,我必不负所托,将你的话一字不漏地传达给陛下!”

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在夜色中显得尤为珍贵。随后,王经辞别范桀,趁着夜色返回府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而范桀则独自站在院内,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心中暗自发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帮助曹髦除掉司马氏。

二月十五日,春寒料峭,晨光初破黎明的寂静,承明殿内已是一片庄重肃穆。殿外,晨曦洒落,金色的阳光与殿檐下的琉璃瓦交相辉映,为这场即将展开的史学之论添上了几分庄严与期待。殿内,烛火通明,气氛紧张而凝重,众臣按照礼制列坐两侧,静待陛下驾临。

来参加的有王经、王沈、王业、范桀和钟会,辰时正刻,随着一阵悠长的钟鸣,曹髦身着龙袍,缓缓步入大殿,他的目光中既有对先帝遗志的继承,也有对当下时局的忧虑。群臣跪拜之后,曹髦步入主位,抬手示意众人平身,史学之论正式拉开序幕。

“诸位爱卿,今日召尔等前来,非为诗词歌赋之雅集,乃欲共商国事,探讨古之明君治国之道,以期借鉴先贤,振我大魏之基。”曹髦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王经首先起身,他环视四周,缓缓开口:“臣以为,古之明君,如尧舜禹汤,皆以仁德治天下,亲贤臣,远小人,方能国泰民安。陛下若能效法先贤,必能引领我大魏走向兴盛。”

范桀紧随其后,他声音铿锵,字字珠玑:“王大人所言极是,然则明君不仅在于仁德,更在于决断与勇气。面对奸佞,当如利剑出鞘,毫不留情。”

钟会闻言,眉头微皱,他虽心中对司马氏有所不满,但表面上仍保持着冷静与谨慎:“范大人所言勇气可嘉,但治国之道,还需智勇双全。古之明君,如汉武之雄才大略,亦不乏谋略与权术。我等当深思之,不可轻举妄动。”

王沈与王业亦相继发言,他们或谈及古君之德政,或论及当世之弊病,各有见解,却也都不离治国安邦之本。

讨论逐渐深入,气氛愈发热烈。曹髦坐在龙椅上,静静聆听,时而点头,时而沉思。他深知,这场史学之论不仅仅

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与规划。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殿内的气氛愈发浓厚,每位大臣的发言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思考的涟漪。曹髦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权衡着各方意见,直到众人暂时停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坚定与深沉。

“诸位爱卿所言,皆乃治国安邦之良策,朕心甚慰。然则,于朕心中,最为推崇的,莫过于光武皇帝刘秀与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曹髦的目光扫过殿内,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些英雄辈出的年代。

“刘秀,起于微末,以布衣之身,手提三尺剑,平定王莽之乱,再造汉室。他之所以能成功,不仅在于其超凡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在朕看来,这便是真正的明君之道——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知人善任。”

说到这里,曹髦微微一顿,目光中闪烁着更加深邃的光芒:“至于少康,他面对的是几乎被寒浞颠覆的夏朝,却能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最终复国中兴。少康之治,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之归附,文化之复兴。”

曹髦的话语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位大臣都听得入了神,他们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信念与力量,那是对先贤的敬仰,更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最终,当讨论进入尾声,曹髦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望着众臣:“诸位爱卿,今日之论,让朕受益匪浅。古之明君,皆以国家社稷为重,朕亦当如此!”

待史学之论圆满落幕,群臣依次退出承明殿,各自怀揣着对国事的忧虑与期望,步入了宫外的世界。而曹髦却并未急于离开,他轻轻抬手,示意范桀留下,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诚恳与急切。

范桀心中一凛,知曹髦必有要事相商,便恭敬地行至殿中央,静待吩咐。曹髦缓缓走下龙阶,步伐中透露出几分沉重与决心,他站定在范桀面前,深深一揖,这一举动让范桀连忙跪下,惶恐道:“陛下折煞微臣了,臣万死难辞其咎,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曹髦扶起范桀,两人并肩而立,目光交汇间,无需多言,彼此的心意已明。曹髦低声而坚定地说:“范卿,朕知你忠心耿耿,智勇双全,今日特留卿下,实乃有要事相商。司马氏权势日盛,朕心忧如焚,欲除之而后快,然势单力薄,望卿能指点迷津。”

范桀闻言,心中早已有了计较,他略加思索,缓缓道来:“陛下英明,臣以为,欲除司马氏,需内外兼修,双管齐下。首先,寿春之地的诸葛诞,手握重兵,心怀魏室。陛下当以恩德结之,许以高官厚禄,共讨司马逆贼。诸葛诞若起,则司马氏则腹背受敌,此乃外应之道。”

曹髦闻言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显然对范桀的提议颇为赞同。

“再者,”范桀继续说道,“司马氏内部亦非铁板一块。司马孚始终心向魏室,陛下可密信与之,共商大计。至于司马昭之弟司马亮,此人野心勃勃,不甘人下,或可暗中挑拨,令其成为我等内应,从内部瓦解司马氏势力。”

曹髦听得入神,时而点头,时而沉思,范桀的分析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紧握住范桀的手,激动地说:“范卿之言,犹如醍醐灌顶,朕定当依计行事。只是此事关系重大,务必谨慎行事,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随后又从怀中拿出另一份书信交给范桀道:“朕在深宫之中,若送信与诸葛将军甚为不便,又恐司马昭知之,烦劳范卿将此信交于诸葛将军。”

范桀拱手道:“应该应该,陛下身在宫中,到处都是司马昭的耳目,臣自当替陛下分忧,竭尽所能,暗中筹谋,誓要助陛下铲除奸佞!”

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决心在承明殿内悄然凝聚,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将彻底改变曹魏的命运。

随后曹髦便亲自送范桀步出承明殿,午后的阳光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映在青石板上,显得格外庄重。曹髦走在前,步伐虽缓,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范桀紧跟其后,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感激与决心。每走出几步,范桀便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躬身一拜,动作中满是恭敬。

“范卿,你我之间,无需多礼。”曹髦轻声说道,声音中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温暖。他轻轻扶住范桀的手臂,示意他起身继续前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