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开始,元朝不算,甚至包括原本历史上的大明。
中原王朝刚开始都是武强文弱,而到了后期,甚至中期,便逐渐演变成文官强盛。
宋朝还有原本历史上的明朝最为显着。
甚至两朝都有了文臣约束武将的规矩。
对于这点,朱标自然也是理解。
毕竟相较于拥有兵权的武人来说,文臣想要造反,想要颠覆王朝愈发困难一些。
就如明中期皇帝便开始依仗宦官一样。
当权者更喜欢将权利下放给更让他们放心的一类人身上。
重用宦官之事,朱标不曾想过,也就暂不评定优劣。
可文臣高于武将,这在朱标看来确实有些不妥。
登临战阵,战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
让毫无统帅经验的文臣指点战阵,让他们强力约束武人,本就是个笑话。
眼下朱标之所以打算重用李景隆,便是想要缔造出一批拥有武将背景,却也能担任朝中文官职位的臣子。
这样一来,因出身问题,文武隔阂尚在。
可朝中官员文臣武将并非泾渭分明,因此也就不会出现文官压制武将的情况发生。
“李景隆孩儿尚有大用,将来不仅不会将他投入军伍,而且还会让其在朝廷六部担任要职。”
“嗯?”
见朱标表情严肃,俨然是深思熟虑过后方才有了这个决定。
老朱不好多说什么,却也苦笑说道:“你这又是何必呢?”
“眼前这些个学子总能挑选出可用之人。”
“即便今次科举未有十分得用之人,三年一科,总能挑选出些许贤才。”
“你又何必。。。。”
“爹!”不等老朱说完,朱标沉声打断道:“我朝不缺武将,将来也不会缺少文臣。”
“真正缺少的,乃是文武兼备之人。”
当听到朱标将宋朝文盛武弱的前车之鉴尽数说完。
老朱愈发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不会!”
“咱大明不会如此!”
“徐达他们几个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等到咱家雄英临朝之时,徐达他们的孙子辈也能在军中崭露头角。”
“虽说徐家、李家、冯家、邓家这几个公侯子孙并非人人可用。”
“可军中之才后世仍有补充。”
“似前宋那般朝中武人地位低下的现象,断然不会出现在咱大明朝!”
别的老朱或许还能认同朱标,只是将来的大明会如前宋那般,军伍不兴。
这点老朱断然不能认同。
真要说的话,前宋之所以军伍不兴,乃是因其定下的戍京政策。